區塊鏈儲備證明 Proof of reserve

Steven Shen
Nov 13, 2022

--

上禮拜虛擬幣市場發生大事,世界第二大交易所 FTX 資不抵債宣告破產,有人說這是雷曼兄弟事件翻版,很多人的錢都被卡在裡面,影響的不只是個人還包含各種投資公司,未來能把錢拿回來的機會渺茫,FTX 創辦人 SBF 從神壇跌落人間,這件事也嚴重影響大眾對於虛擬幣的信心,也出現各種檢討的聲音。

不過這篇文章不是要講什麼「我早就知道」「早說會這樣」的文章,但我比較想要聊這件事會怎麼影響未來技術的發展。

這幾天,包含 CZ 在內都拋出了 Proof of reserve (儲備證明 PoR) 的概念,基本上概念就是交易所要做自清,把資產攤出來給大家看,目前幾間交易所為了自清公佈自家金庫地址,並透過 Nansen porfolio 公佈出來以昭公信,其中包含

Bitfinex https://portfolio.nansen.ai/dashboard/bitfinex
Cyrpto.com https://portfolio.nansen.ai/dashboard/crypto.com
KuCoins https://portfolio.nansen.ai/dashboard/kucoin
Binance https://portfolio.nansen.ai/dashboard/binance
OKX https://portfolio.nansen.ai/dashboard/okx

Binance profolio (2022/11/13)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些交易所內部的資產分佈,但他們事實上不能證明什麼,因為你不知道目前交易所是否有沒公佈的地址。另外根據 Nic Carter 的講法,你要符合底下公式:

Proof of Reserves + Proof of Liability = Proof of Solvency

Proof of Liability (PoL) 是指債務證明,兩者相加代表該交易所的償還能力,這要是正的才行,概念很簡單,就是資要能抵債。

所以最近幾天包含 CZ 在內紛紛出來鼓吹儲備證明,Chainlink 更是趕在這波新聞下推出了 Proof of reserve 服務。其實這個概念並不是最近才出來的,一兩年前就有人在提,交易所 Kraken 在今年年初就率先提供了相關服務給他的用戶,他的用戶可以看到自己的資產什麼時候被稽核過,以及被哪個單位稽核。

Nic Carter 推出了一個網站,條列了目前 PoR 的發展狀況,以及有哪些交易所或者 Fund 答應要支援或者已經支援 PoR。

目前被提出來的執行方式是透過 Merkle Tree 的方式來實作。Merkle Tree 經常被用在區塊鏈相關技術中,概念是將資料分段去做雜湊運算,再將個別雜湊組合起來再繼續算雜湊,就像一個樹倒過來,好處是可以個別資料做驗證,如果其中一部分有資料被變動過,也可以立刻知道是哪段資料有問題,也能節省整體的運算量。運用在 PoR 上,交易所會定期做 snapshot,計算 Merkle Tree,每個用戶可以在自己的帳戶資料下,知道屬於自己帳戶 balance 的雜湊,然後整個 Merkle Tree 會被保存下來,並交給稽核公司查核。每個用戶當然不能知道其他用戶的 balance,但是可以藉由知道自己的 balance 以及自己的雜湊來判斷整個 Root 雜湊是否有被串改過,或者交易所有沒有把你的 balance 算在他 Merkle Tree 內。

不過光只有 PoR 是不夠的,你還需要 PoL (Proof of Liability),你的債務到哪去了?但我覺得未來很可能會走向不管交易所或者 Fund 都會需要整合 PoR,並公告金庫地址,由於區塊鏈特性,他們的資金流向會變得更透明。再進一步延伸,我認為未來 PoR 資料都會上鏈,可以被任何人檢驗,然後會有更多第三方的信評機構會出現,透過這些公開資訊給予信用評鑑,這些信評機構需要公開他們評鑑的方式,不同機構評鑑的方式不同,給予的信用分數也會不同,但交易所或投資公司可以將這些信用分數放在官網讓用戶參考。此外,信評機構透過區塊鏈 DID 技術 (Decentralized Identity),為評鑑結果背書並上鏈。

透過透明的資金流向,這些交易所或者基金也必須要跟同樣標準有提供 PoR 的投資公司合作,如果資金流動到相對不透明的錢包,會進而影響到自己的信用分數,透過這樣的方式做到 Chain of trust。

所以說,並不是說交易所或者 Fund 不能拿用戶的錢轉投資,因為傳統金融也都會做類似的事情,只是你的投資方式要比以往更透明,投資人透過信用分數來評斷風險,風險與報酬能夠被更透明的機制評斷,如果風險承受度低,可以選擇信用評鑑分數高的投資公司,但相對地獲取報酬會比較低。但如果想要獲取較高的報酬,可以承受較高的風險,可以找尋報酬高但信用評鑑較沒那麼高的投資公司,但風險自負。

此外,由於資金流向會有可能影響到信用評鑑,所以未來像是 Binance 這樣什麼都做的交易所可能會開始拆分成不同的實體,有點像是傳統金融,銀行是銀行,投資公司是投資公司,兩者不能混在一起。Binance 這樣的龐然大物需要拆分「純交易所」跟「投資公司」,用戶存在交易所內的資金不能隨意被拿來做其他用途,如此一來用戶權益才能受到保障。

人類有個特性,會從犯的錯誤中學習,然後再忘記再犯錯,在一個又一個不斷犯錯學習改正的循環中前進。所以前面才會提到,FTX 事件像是另外一個雷曼兄弟翻版,人們可能早已忘了過去金融風暴中所犯的錯誤,又再痛了一次。類似的事情未來還是會繼續發生,人們畢竟是健忘的,但每次犯錯就會再往前一點點,逐步的改善讓環境越來越好。

--

--